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的操场上,老师正带着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
新安县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一角。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学生们正在上课。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持续增加,农村学龄人口总量阶段性减少和流失严重,加上前些年的撤点并校等,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仍相对滞后。那么,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境况究竟如何?怎样才能让两类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兜底教育公平的作用?近日,记者跟随教育部有关人士来到河南省洛阳市,对两类学校建设开展调查。
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这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
日前,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做到“四个倾斜、两个提高”,努力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待遇保障、扩展发展空间,让优秀教师不仅能进得来,而且能留得住、教得好。
整合教育资源 新校大变样
从山区教学条件实际出发,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新老校区资源,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学校已成为师生的第二个“家”
“以前我们这儿,只能靠两名老教师苦苦支撑,几度考虑将教学点撤并。”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校长邱新学向经济日报记者回忆道,四年前,教学点就是借了两间平房当教室,门口一下雨,路面就泥泞不堪,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被列入了撤并的考虑范畴。
然而,由于教学点地处偏远山区,是附近几个村子的“独苗”,学生要是去中心学校就读需要走很长一段山路,要求保留教学点的群众呼声很高。新安县政府、教育局多次来校调研后决定,老君洞教学点不仅不撤了,还要投资建新校。
2014年,政府投资300余万元将教学点迁址新建,新校占地约1万平方米,教学楼、教师公寓、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绿化、硬化、美化到位,老君洞教学点摇身一变,成了新安县“最美乡村学校”之一,来自周边6个村的43个孩子在这里学美术、学书法、学电脑……
校园更美了,硬件设施更好了,学校便是师生的第二个“家”。面对城镇化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因地制宜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成为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关键。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又该如何定义?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就是这其中的践行者。
塑胶场地和跑道覆盖校园大部分地面;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手工坊、计算机教室等一应俱全;宿舍内温馨惬意,床铺整洁舒适;餐厅里干净卫生,三餐丰富……借助“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春风,高沟小学于2017年9月另辟新址,改建为寄宿制学校。新校的投入使用,逐步改变了过去周边学校分散,教学资源浪费的局面,为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找准了突破口。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新学校能够感受到在家一般的温暖,我们还成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生活教师以及考取了专门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给予留守儿童特别关照。”该校校长朱雪军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学生寄宿之后,也减轻了天天接送的负担,极大地改善了附近7个偏远行政村孩子的就学条件。
像高沟小学这样的寄宿制改造情况,在河南还有不少。2014年至2017年,河南集中资金259.45亿元,对两类学校进行改造。仅2017年河南便改扩建或新建寄宿制学校600多所。2018年,全省还将改扩建或新建900所寄宿制学校,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要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
家住新安县曹村乡袁山村的10岁女孩樊艳玲,原本就读于村子里的临时教学点,一个年级只有一位老师负责语数外全科,木桌木门木凳子,还有用砖头当黑板教学的场面,让她记忆犹新。就在去年,教学点撤并后,樊艳玲转入新安县青要山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刚接触新环境的她,心里满是好奇与兴奋。
第一次见到电子白板和计算机教室,就让樊艳玲感叹,原来学习还可以这么高科技;第一次上书法、美术、音乐和体育课,又让她拓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一次离开家在外读书,樊艳玲起初还会因为想家而哭鼻子,或是因为叠不好被子而泄气,“还好我不会的,老师和同寝室同学都会帮助我,想家了可以找老师给爸妈打电话”。
据袁山村党支部书记郭保忠介绍,袁山村距离青要山镇中心小学11公里,每到周末,政府会安排专车接送寄宿学生回家。目前,由于袁山村各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学生年纪还小,部分教学点还没有完全撤并,等到学生年龄适合,预留好适当的过渡期将陆续完成撤并。
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有保障
多措并举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努力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待遇保障,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尽管有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但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仍然不容易,师资力量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
当身处城市的家长们为孩子打造“名师教育”而劳心奔走时,乡村教师紧缺问题却依然迫在眉睫。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介绍,近年来,河南不断强化两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自2009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河南已投入专项经费64.3亿元,招聘10.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016年至今,河南累计招聘小学全科教师4000名。
青要山镇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程梦亚是一名“90后”特岗教师,2015年,她从南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进入农村学校执教。家住县城的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看看。3年来,从一个初来乍到,没什么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到成长为三尺讲台上落落大方的身影,程梦亚有了十足的蜕变。
“学校的生源辐射了附近10余个村。这里的孩子是最天真的,他们渴望接受知识,对老师更加依赖,也督促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程梦亚说,学校现在每年都有特岗教师分配过来,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教学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去年,青要山镇中心小学在综合能力检测中的“教学质量”一项上摘得全县第一。
眼看着乡村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能力建设更不容忽视。毛杰介绍,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河南省打造“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体系,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加快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到两类学校任教,努力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两类学校教师的待遇究竟能否得到改善?或许能从老君洞教学点里找到答案。自从老君洞教学点新校舍投入使用后,教师也有了周转房,每人一室一厅,生活娱乐设施完备。不仅让原先的两名教师扎下了根,还吸引来两名新教师。
党纯洁是教学点里的一名全科教师,去年刚从五年级换下来教一年级。接手时她有些头痛,孩子们没一点儿“规矩”。之后,党纯洁主动要求去中心校一年级随堂听课,向中心校老师请教管理低年级学生的方法。“中心校的教师经验更丰富,他们的班级管理经验、如何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等方法拿来就能用,这都是自己以前没意识到和容易忽视的。”党纯洁说,学校已实现“班班通”,再加上与中心校的密切联系,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在新校区教学心情好,干什么都觉得有劲头。”老君洞教学点经历迁址新建后,让党纯洁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还有渐涨的工资,“包括农教补贴、农村生活补助,以及乡镇给予的农村教师补贴等,如今每个月的工资已经比我8年前刚进入教师队伍时上涨了近1500元,这在镇上也起码是中等收入水平”。
力促教学质量 课堂更多元
通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健全管理制度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等方式谋教学出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两类学校的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提升教育水平不能一蹴而就。《指导意见》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两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强调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加强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还从健全管理制度、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实验学校距离县城有2公里,是一所于2014年新建的农村公办学校。“新校由原来的两所中学合并而来,合并前的学校硬件薄弱、师资短缺、生源稀少、学生习惯差、家长意识又淡薄……各种教学问题不该有的全有了。”回想起过去的情况,实验学校教研主任黄峰伟感触很深,旧校教学成绩年年位居全县23所初中后三名,有能力的家庭都将孩子转入县城就读,学生人数急剧下降。
新学校建成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又成了黄峰伟面临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学校决定通过课改谋出路,关键是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找到国内实施翻转课堂最著名的北京四中网校,将网校的两名优秀教研员请到学校,为七年级实施每班一周的数学课改示范。”黄峰伟说,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相关学科组长、骨干教师“走出去”,前往其他省市的一批课改名校参观学习。
如今,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实验学校已实现全年级、全部室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教师们也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举一反三,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这两年,实验学校的成绩排名已跃升至全县前五名。“现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不是立马找答案,而是乐于和同学一起探讨,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该校初二学生韩易真的父亲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没有专业的教师,即使招聘来了也难以下到基层,导致农村学校大多只有语文数学课,孩子们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或是导致一部分热爱美术、音乐的孩子也因为成绩不好而丧失了最佳学习机会和自信心。
针对这一问题,河南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陆续通过网络把北上广等其他地方的优秀教师“请进来”,开设的课程有美术、科学、艺术等,乡村小规模学校只需聘请助教即可,填补了素质教育课程的空白。
在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的教室里,电子白板做到了班班普及。英语课堂上,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联网“互联教学助手”,英语课本便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来,并伴着纯熟的英文朗读声,带领学生们有序地跟随诵读。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全面提升两类学校建设开了个好头。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加大资金向两类学校建设倾斜,各地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未来,还将以农村学校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信息化教学应用力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学成果应用,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原标题:筑牢兜底教育公平这道墙基——河南省洛阳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