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包粽子、挂香包、划龙舟,以浓厚的节日氛围迎接着端午的到来。岁时节令,不仅是一年年的循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我们不禁要追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最早,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心怀苍生,哀“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却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流放后自沉汨罗江。百姓为了缅怀其人,就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时至今日,这种纪念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传承与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拥有令人惊叹的5000多年文明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为什么中国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并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几千年以来,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共同精神追求,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在几经衰落之后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特别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着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而是以坚韧的爱国精神,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伟大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时期,鼓舞着无数的华夏儿女保家卫国、慷慨赴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曾引用屈原《国殇》中的一句诗:“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也许千年前的历史尘埃已散去,但凝结在屈原身上的民族精神的却依然接续传承,与屈原有着相同爱国情怀的英雄烈士成为中华民族坚实的守护人,勉励着中华儿女在当下勿忘历史、继续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发出了对真理追寻的呐喊。“求索”不仅是对真理的探求,也是为梦想而不断创新探索的勇气,这一精神内核历经锤炼,经过了时代精神的熔铸,成为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都与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相联。40年来,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求索的道路并没有停止。当下,改革的征途中充满挑战,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个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时代,更需要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勇气,做历史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共同书写历史、创造奇迹。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今天,我们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绝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感受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的传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有如此之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更应该有自信、有底气,去传承与发扬其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引领,走好新的长征路,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