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最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从前每年五月初五这天,洛阳农村家家门上贴钟馗像,妇女忙着包粽子,老人忙着搓花钱,还要兑上雄黄酒。在太阳升起之前,他们把装有香草的布袋,用花线系好,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把花线缠在孩子的手腕上、脚腕上,用雄黄酒涂抹孩子的七窍等,这些风俗,传说都与纪念屈原有关。但是端午节贴钟馗像,却应了端午节人们驱鬼辟邪的内涵。
豫西农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因患疟疾,数日不愈,浑身乏力,头重脚轻,自感性命不保,就无心临朝听政了。某年五月初五这天,玄宗闲坐无聊,昏昏欲睡,忽见一小鬼,名叫虚耗,前来相扰。玄宗正苦于无力对付,忽见一大鬼,叱咤而至。这大头鬼头戴破帽,身穿蓝袍,腰着角带,脚蹬朝靴,手举利刀,一把将虚耗提起,剁成碎块,狼吞虎咽,其状甚惨。李隆基见状,惊奇万分,问来者是何方猛士。大鬼扣头谢罪,说他是终南山的进士,名叫钟馗,在阳间时为求取功名,曾参加过科举考试,没有考上,羞愧至极,撞死在考场的台阶上。阎罗王见他性情刚烈,爱憎分明,于是让他管理阴曹鬼事,凡遇恶鬼,即捉去生吃了事,免得他们不守鬼道,为害人间。近来皇上身体不适,全是虚耗所致,皇上康复,指日可待了。
玄宗看他似曾相识,正要问他是哪届进士,一曲仙乐飘渺而至,似为霓裳。玄宗惊醒,原来是贵妃杨玉环在亭中抚琴。玄宗把梦中之事说与贵妃,杨贵妃笑道:“皇上贵体欠安,终日思愈,遂有今日之梦。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终葵是个用以辟邪的锥子,怎么到了皇上的梦里,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钟馗了?”玄宗也觉荒唐,虽梦中之事不可信,但身体确实舒坦多了。于是命礼部主考官拿来应试进士第的名册,果有钟馗其人,是太宗年间参加进士考试的。玄宗向画家吴道子讲起这梦与现实的偶合,都感到有些神奇。玄宗命吴道子画下梦中的大鬼,点香焚纸,以求保佑。
唐朝时,翰林院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向皇帝献钟馗像,然后皇帝再赐给大臣,贴在门口,这种习俗在民间也开始流传。画钟馗的画家有很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他的使命呢,也都是为人们驱邪捉鬼,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也有将他的画像挂在后门的,因为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产生了赛龙舟、吃粽子、抹雄黄、缠花花线等习俗。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对于年轻人、小孩子尤可忍受,抹雄黄、缠花花线,小孩子常常不愿配合。于是人们便发掘了它们的现实意义,说抹雄黄酒、缠花花线、戴香草布袋等是为了辟邪、驱虫等。至于钟馗这一驱除恶鬼的鬼中司法神,当然也被人们奉为这一意义的最高形象,贴于门上,人们常说的“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就是这个意思。至今洛阳农村还流传着端午节贴钟馗像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