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攻坚拔寨。河南洛阳牢牢抓住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个关键,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推出一系列“加强版”“创新版”的超常举措,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易地搬迁挪穷窝
“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赶上这‘滋腻’好光景啦!”去年,栾川县秋扒乡雁坎村崔战松一家不花一分钱,搬进了敞亮的新房,眉眼里尽是笑意。
然而,就在去年村里发动搬迁的时候,老崔还辗转反侧,拿不定主意。“不花一分钱,搬下山住楼房,做梦都想。在山上,日子紧巴,但开销少。要是下了山,一家人张嘴吃饭,都要钱啊。”让他最揪心的就是收入。
搬出来,换了片天地,也换了种活法。如今,让崔战松高兴的,不仅是窗明几净的三居室取代了破败不堪的土坯房,更缘于庄稼把式有了新营生。“自己当上了护林员,妻子在扶贫车间加工电子产品,全家每月都有3000元收入。”老崔说。
洛阳6个贫困县中4个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搬迁任务占全省1/5,深山区群众早一天搬迁,就能早一天脱贫。
“十三五”以来,洛阳确定“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要求在2018年底前让16649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2016年至2017年,洛阳市已累计完成搬迁入住10630户38983人。按照计划,今年,全市剩余纳入搬迁范围的6019户20497名贫困群众将全部搬迁入住,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前,76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并按计划推进。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在工作推进中,洛阳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挪穷窝”与“换穷业”“拔穷根”并举,通过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渠道,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扶贫拔穷根
走进嵩县旧县镇马店村,昔日荒废的道路边沟已被平整,并安装上了鳞次栉比的深蓝色光伏电池板,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过去,种庄稼望天收,一穷二白;今后,光伏发电依旧‘望天收’,收的可是真金白银。”马店村党支部书记郭来有激动地说,该村光伏扶贫项目工程覆盖97户300名贫困群众,每年可分红3000元左右。
在距离洛阳市区70多公里的宜阳县高村镇丰涧村,140个草莓大棚给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已经脱贫的乔倍志老人正跟儿子在草莓大棚里摘除多余的叶片。“从去年冬天到现在,一个大棚大约可以带来12000元的收益。渑池、义马、洛宁等周边市县的人都跑俺这来采摘。”老乔满怀喜悦地说。
再来到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掀开一个食用菌大棚的门帘,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只见,一个个菌棒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大棚深处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自从到这儿上班,我有了这辈子第一张银行卡,每个月发2000元。”王忙菊笑着说。如今,该基地建成148个四季恒温的食用菌大棚,带动贫困群众50余户就业。
近年来,结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洛阳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等产业,推广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带贫模式,栾川生态旅游、嵩县中药材种植、孟津都市农业等已经形成气候,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民生保障兜底线
脱贫攻坚不能留下“锅底”。近年,洛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不让一家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伊川县高山镇草场村的宋会杰年过花甲,10多年来独自拉扯一双智障儿女,须臾不能离身,生活基本靠政府救济。如今,一双儿女免费住进了由卫生院改扩建而成的托养中心,吃住全包,还能接受医疗康复。
此外,按照每2名托养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政策,宋会杰被优先聘为护工,专门照看自己的儿女,每个月还有1500元工资和300元生活费,一家人的生活和收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集中托养中心是洛阳针对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家庭脱贫出台的特殊政策。“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名重度残疾人,那么整个家庭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洛阳市扶贫办行业扶贫科负责人表示,2017年,洛阳着眼“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探索采取集中托养方式解决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脱贫问题,并先期在伊川、宜阳开展试点。
今年,洛阳市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有脱贫任务的乡镇建设110个托养中心,确保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残疾人基本实现集中托养。
不仅如此,针对因病致贫问题,洛阳正在加快构建贫困人口医疗再保险制度。该项政策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为贫困群众购买医疗再保险,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基础上,为贫困群众就医报销再添一道“保障线”。(李亚楠 白云飞)
原标题:河南洛阳:精准发力解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