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洛阳做宣传 甘于奉献有担当
—— 我市新闻宣传战线典型集中宣传报道之二
小心翼翼,坚守夜班
●姓名:周延超
●职务: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洛阳晚报编辑中心主任
●宣传工作履历:1995年进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21年,其中担任夜班编辑、值班工作10多年至今。多次获得河南省新闻奖好版面奖、好论文奖、好标题奖,两次荣获报业集团十佳员工称号,并获得洛阳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说说宣传心里话
在新闻单位,夜班编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新鲜事,无一不需要经过夜班编辑的梳理才能走上版面。每逢有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通常也是夜班编辑最忙碌、最紧张和最小心的时候。那时下班可能要到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那时往往一晚上神经紧绷,比平常更小心地处理稿件;那时往往一夜都睡不踏实……但当次日的朝阳升起,我常会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放松感。
经常是精疲力尽地回到家,看着熟睡的妻子、熟睡的孩子,只能默默地看上两眼。作为父亲,我还很希望能陪孩子做作业,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时间总是赶不到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移动互联时代,怎样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两年,我和同事们以节会、假日为节点积极尝试。比如去年9月18日,《洛阳晚报》迎来第6666期报纸,我们一方面通过热线电话,一方面通过手机微信,以“6”为关键数字组织大型答谢活动,线上线下读者参与热情非常高。
新闻常新。在工作中,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知足,学会了担当。以后,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精心策划,做好外宣
●姓名:顾海英
●职务:洛阳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外宣副主任
●宣传工作履历:2006年到洛阳广播电视台工作至今,现负责新闻资讯频道外宣工作,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省台发稿总量排第一名,2015年在《河南新闻联播》发稿量排第一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洛阳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新闻外宣先进个人等。
●说说宣传心里话
新闻外宣,对提高洛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在采访策划、编辑制作上狠下功夫,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重点报道。
今年春节期间,洛阳市发布寒潮大风蓝色预警,平均风力5级左右。我带领外宣的3名记者,迎着寒风连续3天采写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是梦》《焦承锋:地下巡线工的默默追求(新春走基层)》等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河南新闻联播》播发。走在采访的路上,身为记者的我们身上虽冷,但心里很暖。
外宣人员少、任务重,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加班加点是常事。有一次,公公和爱人同时生病住院,我也没有耽误工作。在我的心目中,工作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作为“广电人”,我将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政治素质,为宣传好洛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职责,所以坚守
●姓名:温书伟
●职务:孟津县新闻中心主任
●宣传工作履历:1990年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孟津县委宣传部从事宣传工作。参加工作以来,采写、编辑的新闻多次被《河南日报》《洛阳日报》采用并获得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孟津县先进工作者、洛阳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
●说说宣传心里话
制订宣传报道计划,编辑、审核各类信息、稿件,采访报道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我的工作职责。每天处理各类信息、稿件百余条(篇),每周外出采访三四次,不分上下班、不论节假日,我都坚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编辑、审核稿件时,不仅要逐字逐句反复修改,而且为确保准确无误,有时还需查阅资料、上网核实,一整天坐在办公室不动是常有的事;外出采访,结束后不论早晚,都会回到办公室写好稿件,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干宣传工作,没有不辛苦的。每年撰写稿件160余篇,拍摄图像资料2200余幅,在中国孟津网上编发重要新闻7600余条(幅),编发各类信息、图片4.6万条(幅),出版《新孟津》52期,编发洛阳孟津手机报550期……每当看到孟津的新闻出现在国家、省、市级媒体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平时再苦再累也值了。
接地气才有底气
●姓名:田义伟
●职务:宜阳县新闻中心办公室主任
●宣传工作履历:2001年开始接触新闻报道,2011年调入宜阳县新闻中心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从业者。从业至今,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摄影师、洛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多个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及省、市级媒体刊发。
●说说宣传心里话
今年1月至8月,在市级以上(含市级)纸媒发稿104篇,超过去年全年发稿量。看到这样的成绩单,我心里得劲儿!为啥?因为热爱。只要背上相机、奔赴现场,我就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
2015年5月底,为拍摄小麦丰收,我自己开车跑了3个乡镇,才找到宜阳县最先收获小麦的村庄。我激动地钻进麦田,在太阳底下拍了近两个小时。回到单位时衣裤被汗水浸透,脸和胳膊被晒得黑红。可喜的是,摄影报道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填补了宜阳县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闻的空白。
回顾从业以来的工作经历,我深切感受到,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新闻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传播力。尤其最近几年,我在国家级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全部来自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拍摄的都是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路上”是我的常态。要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去。脚沾黄泥心坦然,接地气才有底气。
见证城市发展,传播更多温暖
●姓名:王少峰
●职务:瀍河区新闻中心主任
●宣传工作履历:2002年到瀍河区委宣传部工作,2010年担任瀍河区新闻中心主任,多年从事文字、摄影、摄像、视频编辑等新闻采访工作。多次被市、区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去年荣获洛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说说宣传心里话
在区委宣传部工作10余年来,我用镜头、文字记录下了瀍河发展的每个瞬间。从东花坛转盘拆除到九都东路东延项目建设,从瀍河治理到洛河综合整治瀍河段的建成……在项目建设工地、社区广场、居民庭院,都有我忙碌的身影。在我的电脑里,所有稿件被分门别类珍藏,因为这些照片、稿件不仅是我的宝贝,也是瀍河发展的见证。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新鲜的事儿,像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李周娃、关心下一代的冯志钦、保护群众安全的巡防队员张国振等,作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记录者,我被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所感染。
前不久,我和记者杜武合作采写了稿件《八旬楼长:老街坊们离不开我》,写的是82岁的孟凡静老人坚持20年热心服务群众的故事。新闻见报后,孟凡静老人高兴地前来找我说:“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为邻居们服务!”听到老人激动的话语,我感到既温暖又感动。今后我会扎根基层,挖掘身边典型人物,传递更多温暖。
有付出就有收获
●姓名:梁玉川
●职务:汝阳县广播电视台总编
●宣传工作履历:1985年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记者到编辑、编审,30多年来采写的《心愿》《牛惊之后》等作品获省新闻奖一等奖,《好人樊鸿文》《碧血丹心》《电视记者对文字与画面的辩证思维》等作品在国家、省级报纸和杂志发表。
●说说宣传心里话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从事新闻事业已30多年,也深刻理解了一句话——有付出就有收获。
1988年夏季采写《“蝎子王”和他的小兄弟》一文时,我和村里几个十一二岁的逮蝎子少年登上了牡丹朵山,山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野草茂盛,蛇、蝎子活动在湿漉漉的乱石荒草间,我们一不留神就会与蛇、蝎近距离接触。闷热、潮湿、劳累和高度紧张的采访环境和采访过程让我至今难忘。正是这次体验,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了他们心灵深处的自然美和闪光点,最终,采写的文章活灵活现、生动写实,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因为我知道,干新闻就要从群众中捕捉带着泥土芳香的生活信息,要到新闻一线了解带着强烈现场感的真实事件。负责编审工作18年来,除了下乡、出差,我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新闻节目进行审定后才能回家,经常是台里下班最晚的工作人员。
新闻工作有苦有乐,我和宣传战线众多同仁耕耘在新闻舆论阵地的田野里,收获着辛勤劳动的累累硕果。
本报记者 李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