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6月的河洛大地,收获的喜悦写在每一个农民的脸上。
从6月1日开始,全市小麦收割大规模开镰。经历半个多月紧张忙碌,372.5万亩小麦颗粒归仓,575万亩秋作物(含春播)播种大头落地,三夏大忙进入尾声。连日来,记者走在乡间地头,与农民交谈,与农机手聊天,与基层干部交流,感受三夏农业生产的变化。
三夏麦收:高产创建护航夏粮增收
“又是一个丰收年!80多亩地,收了5万多公斤,平均亩产达625公斤,票子都装进口袋了。”给刚下种的玉米浇完“头遍水”,孟津县会盟镇油坊村党支部书记程建标的三夏大忙告一段落,疲惫的脸上扬起笑容。
此时,洛宁县小界乡史村塬上,村民李铁虎丰收后播下的谷子也已出苗。今年,他家的10多亩旱地,亩产不比油坊村的水地少。在前不久旱地高产小麦实打验收中,他的责任田平均亩产653.9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程建标的水浇地稳产丰收、李铁虎的旱地产量大幅上扬,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高产创建。
“你哄地一时,地哄你一季。人对土地上心,它就会还你硕果累累。”市农技推广站站长郭新建说,我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旱地面积大。对此,我市对旱地、水地分类施策,共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16个,打造高产样板田。
“村里近4000亩地被纳入示范方后,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程建标说,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不但省事,老百姓也心里踏实。日前出炉的小麦高产创建测产数据显示,我市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均超过600公斤。
“懒汉种地”:农机合作社成为三夏主力军
高产创建找到了粮食稳产高产的突破口,而全程机械化作业则让农民开启了“懒汉种地”模式。
收割机在前收麦,秸秆打捆机、还田机紧随其后,配套的播种机直接就把秋粮种上……这是三夏期间,很多地方的生产场面。老百姓形象地说,三夏变“两夏”,种地“一条龙”。
“懒汉种地”模式,得益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迅速壮大和订单式作业的普及。
陈应涛是孟津为民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麦收过后,合作社的18台收割机陆续检修入库。此时,合作社的20多台播种机依然忙碌在夏种一线。“粗略估计,能收割1万多亩,播种2万多亩。没有最终核算,还不好说。”问及今年效益,陈应涛腼腆一笑,“现在订单式作业效率很高,应该会有不小增幅。”
陈应涛说,以前收割机单打独斗,由于缺乏信息,这里割了几亩,又要绕到其他地方,往往折腾一季,收入微薄。抱团成立农机合作社后,农机种类全、数量多,可实现从种到收的一条龙作业。合作社与农户达成协议,按时提供全程机械化的订单式服务。
如此一来,农民不再为找农机费心,农机手也避免了碎片化经营模式的低效率。目前,陈应涛的农机合作社在当地签下的农机作业订单规模超过万亩。
近年,随着农机补贴力度加大,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井喷式增长,已有200多家,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
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变“堵”为“疏”
今年,我省被纳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形势更加严峻。前不久,我市多个秸秆禁烧不力的地方被市委、市政府约谈。
在禁烧倒逼和政策扶持下,综合利用的新风也扑面而来。三夏期间,记者在多个小麦主产县区采访发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发展迅猛,秸秆商品化收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增值的路子越走越宽。
以汝阳县陶营镇为例,该镇是农业大镇,禁烧压力大,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把秸秆清运至造纸厂、电厂或者养殖场。即便如此,“点火冒烟”现象也时有发生。
今年,该镇的开放招商项目——洛阳亚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可以将秸秆变成优质的无烟炭,用于烧烤餐饮和有色金属加工领域。“项目正式投产后,全镇4万亩耕地产生的秸秆将被全部消化。届时,秸秆将变废为宝。”该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各地大力扶持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等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秸秆禁烧正变“堵”为“疏”。基层干部纷纷表示,通过综合利用,带动秸秆升值变现,“烧钱”的事也会越来越少。(记者 白云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