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唐贤形绘事,元丰今胜会昌春。垂肩素发皆时彦,挥麈清谈尽席珍。染翰不停诗思捷,飞觞无算酒行频。兰亭雅集夸修禊(xì),洛社英游贵序宾。自愧空疏陪几杖,更容款密奉簪绅。当筵尚齿尤多幸,十二人中第二人。”
一首长诗,引出文彦博与洛阳“不得不说的故事”。这首诗是北宋元丰年间文彦博任西京(洛阳)留守时所写,诗中所述,是他在洛阳牵头组织的一个老年文学团体——耆英会。
文彦博,北宋著名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因曾封潞国公,又叫文潞公,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朝野倚重”。
1 “你爹弹劾我的都是对的”
故事从文彦博刚到洛阳上任开始。
文彦博来到洛阳,有个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此人叫唐义问,时任转运判官。
唐义问的父亲叫唐介,唐介做过殿中侍御史,跟包拯一样是个刚正不阿的主儿,见谁有问题就弹劾谁。
这不,仁宗时期,他认为时任宰相的文彦博有问题,便上书弹劾文彦博“专权任私,挟邪为党,知益州日,诈间金奇锦,因中人入献宫掖,缘此擢为执政”,让文彦博因此丢了宰相之职。
“文老头会不会借机报复呢?”唐义问把心里的疑问跟朋友尹焕说了。尹焕知道文彦博的为人,劝道:“文老爷子不是那样的人,你看看再说吧。”
唐义问心中的忐忑,文彦博觉察到了。他叫来小唐,和颜悦色地说:“当年,你爹弹劾我,我丢了宰相,他被贬了官。后来皇上召我回京继续为相,我上书说你爹弹劾我的都是对的,要回我们俩一起回,他不回我也不回。后来,你爹得到重用,与我同为宰相,我们俩关系美着呢!”
言外之意是,你别想那些没用的,好好干活吧!
史载:“义问闻潞公之言至感泣,自此出入潞公门下。”
2 这群老头儿真会玩
文彦博在洛阳过得不赖,很会找乐子,比如牵头组织耆英会。
组织耆英会的缘由,《邵氏闻见录》里称“慕唐白乐天九老会”。
参加耆英会的,是当时“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他们中,有79岁的富弼,77岁的文彦博和席汝言,76岁的王尚恭,75岁的赵丙、刘几、冯行已,72岁的楚建中、王慎言,71岁的王拱辰,70岁的张问、张寿。
后来,不到70岁的司马光也被拉了进来,人数凑到了13个。
这一群有地位、有阅历、有学问的老头儿在一起耍得可美了。“洛阳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之胜,诸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每宴集,都人随观之。”
一群须眉皆白、仙风道骨的老头儿,带着美食,今天来这个亭,明天进那个园,吃喝玩乐,酬唱吟和,想想都让人“羡慕嫉妒恨”!
3 别人怎知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文彦博领着一群老头儿东游西逛,当时的洛阳人不但没有看不惯,反而称赞有加,因为他们十分尊敬文彦博。
怎么个尊敬法?《邵氏闻见录》里说:“洛之士庶又生祠潞公于资胜院,温公取神宗送潞公河南诗……塑公像其中,冠剑伟然,都人事之甚肃。”
文彦博领一群老头儿在外面玩,也在自己家的东园里玩。东园端的好所在,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这样描述:“文潞公东园本药圃,地薄东城,水渺弥甚广,泛舟游者,如在江湖间也……今潞公官太师,年九十,尚时杖履游之。”
“年九十,尚时杖履游之”,人们羡慕文彦博的高寿和洒脱,但不知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邵氏闻见录》里记录了他的一段话:“人但以某长年为庆,独不知阅世既久,内外亲戚皆亡,一时交游凋零殆尽,所接皆藐然少年,无可论旧事者,正亦无足庆也。”
公元1097年,文彦博去世。他死后就葬在洛阳,具体位置在伊川县城关镇罗村西。对了,老人家高寿,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