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椿图 聂剑帆 画
春韭、椿芽是洛阳人春天的两大美味,其中椿芽指香椿树上鲜嫩的叶芽,它香味浓郁,是佐餐之佳品。香椿树,又称椿树,与樗树有别。樗树,其叶与椿树相似,叶芽不可食,俗称臭椿树。洛阳多椿树,提起它,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印象,也能讲出不少的典故。
山村椿芽嫩如丝
洛阳多椿树,不少村庄是以椿树命名的。例如,汝阳县有椿树村、椿树下、椿树凹、大椿树,洛宁县有椿树沟口、椿树坪、椿树陀,嵩县有椿树沟、小椿树,宜阳县有椿树沟、柏椿树沟,栾川县有椿树沟,新安县和偃师市有椿树岭等。在这些村庄中,满山满沟的椿树林,让我们记住了乡愁,记住了我们的根。
山村中的椿树,有些是祖祖辈辈种植的,更多的是野生的。每到春天,椿树发出叶芽,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芳香十里,人们采之烹之,做成山村的美食。
第一个提出香椿能食用的是唐朝人孟诜,他是武则天时代的凤阁舍人、相王李旦的侍读。他致仕(退休)后,居住在洛阳南部的桃花山,写下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该书说:“椿〈温〉,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但他又提出:“多食令人神不清,血气微。”他认为,香椿能食用,但不可多食。
孟诜的观点在后世得以修正。北宋以来的学者认为,香椿无副作用,可以入菜入茶。如北宋科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取。”明高濂在《遵生八笺》卷十二说:“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
金朝末年,客居在宜阳的大诗人元好问喜食香椿,他的《溪童》云:“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是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描绘了春天时,儿童们在山中溪水边采香椿芽的情景。
不仅香椿芽可食,香椿根也能食。《遵生八笺》卷十二说:“椿树根,秋前采根捣筛和面,作小面块,清水煮服。”这其实就是椿根面片。洛阳南部山区有一种小吃叫椿根馄饨,做法与此类似。在立秋前后,取香椿根一大把捣筛,和面做成馄饨皮,再用山野菜做馅。这种椿根馄饨,可治痢疾及腰痛,也是山家待客的美食。
园中栽棵香椿树
椿树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古代传说椿树长寿,《庄子集释》卷一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此,古人把椿树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再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时,都尊称对方为“椿寿”。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云:“但求椿寿永,莫虑杞天崩。”
在洛阳民间,香椿又被视为一种灵木,传说该树能吸收和聚集天地灵气,种在家里,能兴家旺业,椿树也被称之为“平安树”“吉祥树”“发财树”。因此,自古以来,椿树都是重要的绿化树种,不仅种在家里,也种在村边、寺院等处。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湖园,是宰相张齐贤的园林。该园内有一个大水池,故称湖园,湖中有堂名百花洲。湖园中广种牡丹、香椿。张齐贤有五子,其小儿子张宗礼,字茂卿,不愿为官,长居此园。据北宋《异人录》、明代《霏雪录》《物理小识》《群芳谱》等记载,张宗礼在百花洲前的一株椿树上嫁接牡丹,花开时节在楼上观赏这株高大的牡丹,人称楼子牡丹。
上海有个陆家嘴,是明代文学家陆深的故里。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春,陆深到四川任左布政使,路过洛阳。他的《俨山外集》卷六记其见闻道:“洛阳东十五里小村店道旁,椿树成列,内两株相去一丈五尺,余土剥露,其下西根一条大可拱,把纤直如椽,长过东根,连缀如一,甚奇!木固有连理,今复见连根云。”这个村庄,应为白马寺村,这里明代时椿树成列,有两棵连根椿树。
北魏洛阳寺院多种椿树,《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栝柏松椿,扶疏檐溜”。嵩县车村镇有唐代红椿寺遗址,古有高大的香椿树。寺中种香椿树,是因为佛教把香椿树称为护法树,名为白栴檀。唐代诗僧寒山诗云:“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
如坐春风望椿轩
望椿轩,是晚清豫西地区最著名的一家私塾,创办人是杨熙春。杨熙春,字峰三,又字伯峰,洛阳县明达里(今孟津小浪底明达村)人。杨熙春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其父杨富安,因剿匪有功,被朝廷授予正五品州同(副知州)的名誉职务。
杨熙春在十五岁左右中秀才,二十五岁左右成为贡生,入北京国子监读书,成为候选训导(州县负责教育的官员)。数年后,他见候选无望,遂回到故里,创办私塾,以教书为业。
《望椿轩记》是杨熙春的弟子高祐写的散文名篇,开篇就说:“昔予小子既从伯峰先生学,先生处之望椿轩家塾。塾在茂林幽谷间,邙北高而洼处也。未至而环视之,窅然不见烟火之迹、尘寰鸡犬之声。内有土室数处,先生日与二三从者,讲肄其中。”可见,这家私塾是一处环境幽静的窑洞式院落。
而望椿轩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窑院中有一株大椿树。初时,学生较少,可在土室中讲课。后来,学生越来越多,达六七十人,杨熙春就在椿树下讲课。《望椿轩记》说:“讲室之前,故有老椿一株,苍秀而蔚郁,盖百余年之物也。先生每每对之而坐,望之而立。诸生或执经以侍,或弦诵不辍,莫不陶陶然有鼓辞兴发之气。”
名师出高徒,正是在这株椿树下,杨熙春教出了众多弟子,成名者数十人。例如,著名学者高祐、著名教育家许鼎臣、著名藏书家李敏修等。其他弟子,如刘仙卿、宋交泰、周维新、申万杰等也皆为饱学之士,名重河洛。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春,杨熙春卒。奇怪的是,那株椿树也枯死了。《望椿轩记》写道:“予复一至其地,而向之苍秀而蔚郁者,亦枯然为一槁木,气象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