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专访郭爱和大师,在这个牡丹摇曳生姿的四月。晨起的阳光把古老的丽景门染上一层璀璨的金,一霎那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而三彩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就在这无限的神韵之中徐徐打开。
跟从指引者缓缓步入二楼,眼前出现了一个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天地。恢弘大气的《国之中城之源》、斑斓绚丽的《五彩霓裳》、辉煌壮观的《河洛遗珠》、鲜活奇幻的《太阳花》、新颖曲回的《鸟巢》、匍匐逶迤的《梯田》、华丽优雅的《洛神》……尽情享受这视觉的冲击,脚步放慢,生怕惊醒这梦幻瑰丽的世界。
郭爱和是“三彩艺”三彩釉画创始人,他首提“洛阳三彩学”的理论框架,使“洛阳三彩”成为独立的陶瓷艺术门类;为珠海“四大佛山”景区烧制世界上最长的佛教三彩壁画《法界源流图》;首次将钧瓷、汝瓷、青铜、玉雕等工艺元素巧妙整合,运用于《国之中城之源》大型三彩壁画,开创了大型壁画多工艺组合的先河;首创“三彩甲骨文”艺术腕表,洛阳三彩做表盘,甲骨文做刻度,融合多种丝路元素,对传统意义上的三彩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一出场便惊艳了世界。迄今为止,郭爱和七次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绝无仅有。郭爱和让“洛阳三彩”这门千年绝艺唱响震铄中外的华彩乐章。
郭爱和的家乡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他无比热爱这个有着深厚文化的历史名城并深深为之自豪,对于家乡的未来,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郭爱和说:“对洛阳而言,龙门石窟是凝固的符号,只可欣赏,无法带走;牡丹是春天的符号,错过此季,需待来年;而三彩是流动的符号,是洛阳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它不仅有过去,有现在,更有美好的未来。”多年来,郭爱和致力于传播洛阳文化,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彰显了一个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对家园和故土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郭爱和是“洛阳三彩”的提出者。早期发现的唐代瓷器釉色以三色居多,故称“三彩”,后来釉色日渐丰富多彩,而汉语中的“三”本就有“多”之意,故仍称“三彩”。前些年,人们对三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唐三彩,然而三彩艺并非只有唐三彩,还有其他各代的艺术瑰宝,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史上一个时期和重要阶段,因此,郭爱和老师提出的以发源地来命名的“洛阳三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唐三彩英文原译为“Tang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误导世人,以为三彩为三种颜色,而郭爱和老师认为翻译为“Luoyang Sancai”更为贴切,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和世界的认可,如今,“Luoyang Sancai”已经成为专有名词,在世界上得以应用。唱响“洛阳三彩”和“Luoyang Sancai”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更是文化维权,让洛阳再次站在了三彩釉陶的世界之巅。
洛阳三彩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经宋辽,至明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从二里头夏代宫城的旧址发现了我国目前为止最早的原始青瓷器,这一重大发现证实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陶瓷生产地属洛阳。从仰韶彩陶,到洛阳夏、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再到三彩的鼎盛,在中国陶瓷史上,洛阳既是源头,更代表着每个时期陶瓷技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郭爱和认为,“中国陶瓷之源”非洛阳莫属。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将以洛阳三彩为核心的中国陶瓷和技艺带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更大意义上来讲,丝绸之路就是陶瓷之路,就是三彩之路。
郭爱和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三彩作品不囿于法,不为成法所拘,于自然中求规矩,于疏宕中见章法,自出机杼,另辟蹊径,从立体陶瓷到平面壁画,从平面壁画到三彩釉画,多年来,郭爱和先生不断创新洛阳三彩,使之在传承与创新中,更适宜于表达当下生活;不囿于物,在他心里,物象的本色可以忽略,而画面的色彩、轮廓、明暗和线条必须像魔法一样征服人们的视觉,他用色大胆,敢于浇黄泼翠,不吝大红大绿,只是为了让作品叙事更加激越瑰丽,让中国元素更加浓烈鲜明;不囿于名,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美学理论家”,郭爱和有名而不恃名,他执拗于艺术,不愿为商业卖艺,但凡与自己的艺术理念相左,他一概拒绝,只遵从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熔炼一个丰富多姿的陶瓷美学新世界。
郭爱和对待自己的三彩事业是无比虔诚的,他的每一幅作品、每一个造型、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釉色,都反复加以推敲,力求完美。观郭爱和之三彩画作,造型生动优美,釉色艳丽多姿,瑰若云霞,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其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文化涵养让人惊叹不止。正如冯骥才眼中的《关于艺术家》:凭借着他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智慧到处发光,才华到处流溢:所有颜色都是语言,所有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空间都充满想象。
郭爱和,一个追梦不止、奋斗不息的人,他和他的三彩艺术是洛阳的骄傲,是河南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期待他创造更加非凡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