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他曾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中国创业企业家、中国十大并购人物、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等荣誉。其主持的水泥领域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实践与经验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
当前国企改革的难题是什么?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国企掌门人如何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企业?昨日下午,央企“双料”掌门人——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结合自身经历,为我市企业家作了一场题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在报告会上,宋志平畅谈国企改革经验,直言自己作为国企掌门人的心得,不仅赢得听众叫好,更给听众留下回味与思考。
报告会经典语录
“改革不是一两句口号,而是行动,应该针对问题。得了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如果病都搞不清楚,还怎么吃药呢?”
——谈及通过改革来解决国企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一个企业要高价卖给我,我还不要,我要和你一起发财。”
——谈及联合重组民营企业,希望多种所有制融合发展
“我们不要向政府要资金、要优惠、要待遇,而是要迈开双脚在市场里拼搏,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
——谈及国有企业要把市场化作为改革重点
改革是国企发展最大的红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绩证明,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改革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一招。
语速不紧不慢,声音沉稳有力,提到国企改革,宋志平侃侃而谈。(如图)作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门人,多年来,宋志平在国有企业摸爬滚打,带领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他说,这些年国有企业推进的改革,自己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经过国企改革,自己所管理的企业一步一步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充满竞争力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股份制企业。
宋志平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了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既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国企还要继续改革?对此,宋志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国企改革已然走到了深水区和攻坚区,不仅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向内看,国有资本流动性有待提高、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有待完善、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等,这些属于国企面临的内部问题;向外看,我国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国际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企业进入社会化发展阶段等,属于不容忽视的外部环境。
面对内部改革的新问题、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以及战略选择的新要求,国企内部的这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国企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提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宋志平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这些提法代表着未来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与民企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联合重组,盘活了存量,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欢迎,民企欢迎,央企也受益。
10多年前,中国建材集团年销售收入仅20多亿元;今天,中国建材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有媒体报道,中国建材集团快速发展之路正验证了联合重组的魅力。
宋志平介绍,近年,我国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等领域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竞相压价形成恶性无序竞争,有的小企业甚至靠降低质量、牺牲环境来求得生存。联合重组就成为中国建材集团在这一时期的重大战略选择。
随后,中国建材集团在淮海、东南、北方、西南四大区域重组900多家水泥和混凝土企业,成立中国联合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四家水泥公司,水泥年产能达到4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建材集团不仅实现了水泥业务的发展壮大,而且带动了行业健康运行,使众多挣扎在亏损边缘的民营企业扭亏为盈。
有人问宋志平,央企的联合重组会不会形成行业垄断、会不会与民争利?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和民企长期依存,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带动、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关系,即使有竞争也是市场中的常规竞争。央企在联合重组中,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盘活了市场存量,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欢迎,民企欢迎,央企也受益,这是大家共生多赢的发展模式。
报告会上,宋志平生动地解剖了一个“麻雀”:5年前,中国医药集团与郑州的一家民营医药企业联合重组。当时,这家企业全年的销售收入是3000万元,5年过去了,去年销售收入就做到了85亿元。
“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都是联合重组的典型代表。“宋志平说,现在的中国建材集团,国有资本只占集团资本的1/3;中国医药集团的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各占一半。被重组的这些民营企业,它们持有100%股份时是赔钱的,通过联合重组,现在即使只持有企业1/3的股份,都是赚钱的,这就是联合重组的优势所在。
当然,重组并不意味着拾到盘里都是菜,这些年中国建材集团在重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重组要有非常明晰的战略,目标企业一定属于主业范畴,非主业的不能做。同时,中国建材集团在重组过程中还弘扬一种融合文化,我们主张进来的企业,不管是早进还是晚进,都是企业里的一员,有平等才有向心力。
与市场接轨激发企业活力
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要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
“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说到这里,宋志平的态度很坚定。他把自己探索央企经营模式总结为“央企市营”,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跨越式成长的重要经验。
所谓“央企市营”,宋志平解释说,“央企”是指企业的资产属性,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市营”是指企业机制和运作方式,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央企应该市场化经营。
“央企市营”包含五个核心内容: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就是产权多元化,使企业更有活力;二是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保障了企业行权顺畅;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即董事与经理人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选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公司内部机制市场化,用人用工及分配机制等方面与市场接轨,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五是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经营,产品与服务的经营与创新遵循市场规则进行,并且和民营外资企业合作共生。
在宋志平看来,国企改革一定要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政府来说,政府只对资产进行监督,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要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的机制,一切遵从市场规律;对于市场来说,企业通过规范治理、制度和内部机制的改革,与市场接轨,与资本市场接轨,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混合所有制所带来的不仅是国企自身实现快速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带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联合重组、‘央企市营’,这都是我在国企改革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路,之前也是心有余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宋志平坦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此,我非常期待,也非常受鼓舞。”谈到这一话题,一向平稳的宋志平显得有些激动。
正如中国建材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推进联合重组,推动了企业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对加快转变建材行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中国建材集团加大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带动行业技术升级与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宋志平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意义归结为“国民共赢”。第一是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是资源融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三是文化融合,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市场理念,对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有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的“三宽三力”文化,形成了企业发展强大推力。
宋志平最后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改革再出发,相信我们的国企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记者李迎博孙小蕊文/图)